首页 | 讲座预告 | 讲坛聚焦 | 精品回眸 | 文件通知 | 专家资料 | 回音壁 
 
魏江春简介
2014-04-16  
    魏江春,字青川,地衣真菌学家,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出生地:1931年11月01日生于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古都街道玉泉路魏家泉。

   学历: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5年获俄罗斯生物科学博士(Dr.BioSci.)学位。

   苏联科学院研究生院考玛诺夫植物研究所(研究生:1959.01.-1962.10. 获苏联生物科学副博士(Ph.D.)学位)。

   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员:1958.06.-12.)。

西北农学院,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1951.09.-1955.09.)。

  经历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顾问委员会主任(2014-)。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中心顾问委员会主任(2009-)。

  中国科学院中国孢子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主编(2007-;常务副主编:1986-2006; 副主编: 1976-1986: 常务委员:1973-1976)。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1987-1993)。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1986.-;副研究员:1969.-1985.;助理研究员:1963.-1968.)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院属真菌地衣系统学开放实验室主任(1985-1993)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1980-1984)。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83-1987)。

  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学研究所实习研究员(1956.11.-1958.05.)。

  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实习研究员(1955.09.-1956.10.)。

  学术团体

  中国菌物学会名誉理事长(2003-;理事长:1993-2003)。

《菌物学报》顾问(1997-)。

  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98-2006)

  中国植物学会真菌学分会副理事长(1990-1993)。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1982-)。

  《真菌学报》副主编(1982-1997)。

  MYCOSYSTEMA年报主编(1986-1993)。

  国际孢子植物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1989-)。

  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国委员会顾问委员(2010-)。

  美国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植物系客座研究员(1997-2007)。

  中国科学院真菌地衣系统学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85-1997)。

  国外短期研究(1981-1999):

  美国哈佛大学、田纳西大学、米尼苏大大学、斯密斯研究院,英国:大英帝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爱丁堡植物园,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图尔库大学,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斯德哥尔莫自然历史博物馆等进行合作研究。

  1983-1984年通过智利赴南极乔治王岛进行科学考察。

  魏江春长期从事真菌地衣学研究。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衣标本室(HMAS-L);是我国前往珠穆朗玛峰地区和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第一位真菌地衣学家。在《西藏地衣》(1986)研究中为青藏高原隆起提供了地衣学方面的佐证,作为青藏高原科考成果之一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主持并进行了南极地衣王国的菲尔德斯半岛陆地生态系统学研究,其成果获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地衣系统分类研究中,发现和发表新目、新科、新属以及一系列新种和中国新纪录种属。在表型与基因型相结合的综合研究中,确立了由他建立的新属-岛蕊属(Cetradoria Wei & Ahti)的系统学地位;论述的石耳科(Umbilicariaceae)二属分类新系统得到了分子系统学数据的支持,并进而将石耳科从茶渍目中分出而独立为石耳目(Umbilicariales Wei & Zhou)(2007),并将他的盾衣新科(Rhizoplacopsidaceae Wei & Zhou)(2006)纳入石耳目内,被国际学术界所认可并被国际权威工具书《Dictionary of Fungi》所收录。近来又为石耳科属的共祖起源提供了表型和基因型证据,使基因型特征可以展现在科属等类群描述中,为现代生物分类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当前正在进行《中国地衣志》的编前研究和在研究基础上的编写以及世界范围石耳科的系统演化生物学研究。提出了《沙漠生物地毯》概念并带领他的团队围绕《沙漠生物地毯工程》进行地衣资源生物学、荒漠地衣物种多样性与菌藻共生生物学研究;进行固沙、固碳以缓解沙尘暴肆虐和全球变暖的研究;进行荒漠以及南北极地地衣型菌藻抗逆基因的筛选与功能分析,为将地衣耐旱基因转入草皮植物以服务于《沙漠生物地毯工程》进行探索;完成了石果衣真菌基因组测序。发表论文及著作120篇,专著4册。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