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讲座预告 | 讲坛聚焦 | 精品回眸 | 文件通知 | 专家资料 | 回音壁 
 
走近商传 走进明史
2011-04-20  
  听商传教授讲《是谁误读了晚明史》
 
      濂溪讲坛一如既往的带来惊喜,此次不仅请来我钟爱的一位百家讲坛主讲人商传教授,还争取到给学生记者近距离接触采访这位史学鸿儒的机会。兴奋之余,冲进图书馆抓下《万历十五年》、《晚明史论》两本评价颇高的明史著作恶补背景知识,发现晚明并非只是印象中神秘残酷的东、西厂,昏庸无能的统治者,内忧外患农民起义。模糊中意识到伴随着政治统治的衰变,晚明病濒临绝却既往开来,构成了末世中的文化奇观。究竟如何却难以名状,在疑惘与期待中,商传教授翩翩风度,如约而至。
                                                             晚明风尚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晚明不是一个好时代,但我认为,晚明是中国历史上相对较好的一个时代。”商教授直击要害,解开大家郁结的困惑。虽属末势,但经济还在发展,文化依旧活跃,比如《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本草纲目》等我们至今仍在受用的成果就是晚明出现的。
      这个被当时人说成“天崩地解”、“纲纪凌夷”的王朝末世,有着新的社会因素在懵懂,原本鲁朴、俭约的世风出现一股去朴从艳、好新慕异的风尚。商教授从众多史料中摄取晚明社会风气轶事,如年轻人不以朴素为美,竞相追逐华服时装;世风日渐骄吝,宴席无进口食品不欢,以异调新声为乐。晚明社会风气趋向奢靡,遭人批评,但商教授认为,这恰恰另一方面来论证了晚明商品经济之发达、社会风气之转变。其最主要的影响就是诞生了早期的人文主义,商人地位上升,官场的权威等级受到挑战。人们关心时政,敢言时政,古代“周立波”频频出现,甚至大臣敢上奏折骂皇帝,“揭贴”、“横议”成为大众行为,“传统等级被僭越之风打破,早期人文主义发展获得社会基础”。
                                                           永乐大帝
      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解密永乐大帝,使坊间燃起一股明史热,也使商传教授声名鹊起。
      当问及教授对这位饱受争议的皇帝如何评价时,商传用了“远迈汉唐”四个字来形容。在他看来,朱棣有三多:谜团多、做事多、争议多,接着用几个故事串联起永乐帝暴戾却多情、传奇又复杂的一生。
      朱棣因为篡位和杀人无数而毁大于誉,但商教授认为永乐皇帝派郑和七下西洋,多次亲征漠北并死于途中,重疏大运河,完成北京城的基本建制规模,边境改土归流设立行省,下令修纂《永乐大典》,尤其是确立内阁制度,成就了大明一朝的政治体制,其文治武功,在中国历史上的帝王中堪称佼佼者,不负他“成祖”的庙号。
                                                           大师为学
      通过近距离的接触,深感于商传先生的儒雅谦逊。虽为明史专家,但演讲起来却丝毫不掉书袋,娓娓道来,将看似庸常的故事讲得妙笔生花。这源于他对各类史集的深谙熟稔,如数家珍。
      出身史学世家的他基础扎实,他认为史学研究必须立足于第一手资料,最忌讳人云亦云导致对史实偏差熟视无睹,例如史界历来认为明代屯粮有军屯、民屯、商屯三种形式,但经过细心研究发现商屯说法是不合理的。并对当下“七月流火”“雄关漫道”等词典故不明导致的词汇乱用的现象显得不以为然,随和之中,是史学家的严谨与执着。
      商传教授对明史的解读,笑过乐过之后也引发了一些思考。在明代体制下,张居正也试图搞经济体制改革,申时行也曾试图建立和谐社会,海瑞也试图保持执政意识先进性,戚继光也曾试图实现国防现代化,而他们却全部失败了,研究缘由对今日我们的建设发展意义非凡。读史使人明志,过去的一切都映射着将来,唯有趋利避害方能实现飞越。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