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讲座预告 | 讲坛聚焦 | 精品回眸 | 文件通知 | 专家资料 | 回音壁 
 
文化是永远的追求
2009-04-07  
    久久不停的掌声总是回荡耳畔,更重要的是脑海里一股文化思想的清泉在涌动。42日晚,著名高等教育和素质教育研究专家陈怡教授做客我校第五十六期濂溪讲坛,我有幸聆听了陈教授以“做一个有文化的大学生”的主题报告。既对报告内容的受益匪浅,又对自己的人生有深刻启发,可以说是精神上的一次洗礼,同时又给予我对大学生这个名字有深层次思考:大学生,文化是永远的追求。

文化是我们永远的追求,因为它可以获得永恒的生命。在《辞海》中,对文化是这样定义的:“从广义上来讲,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讲,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正如陈教授所说的那样:“文化即是用人文去化成天下,一个有精神的人才能说是文化人,一个没有自己独立文化的民族只能算是种族。谈到文化的作用,陈教授说,不同于政治治国、经济兴国,文化是国,是一个国家强大之本。而对于人的个体生命来说,文化能安身立命,让人类不随身体的消亡而消亡,让人类的精神获得永恒的生命。因为文化的精髓是思想、是理念、是精神。我们只有从文化中才能找到人的真正的价值。文化是我们永远的追求,因为它可以寻找到永恒的归宿。无论是在战乱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文化都是我们的精神补给品,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民族。文化就好比是我们生命中的血液,无论你有多魁梧,身体有多强壮,你的血液一旦停止了循环运输最终你的生命也将终止。在我们的古人当中我们都能得到答案,像司马迁,曹雪芹,陶渊明他们是文化的忠实者还有抗金英雄岳飞的《满江红》里,近代方致敏的《清贫》中可以看出文化永远是一种追求,是永恒我们精神的最好归宿。

文化是我们永远的追求,因为它是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体现。中华文化是以儒、道、佛为主要成分的多元文化。早在《论语》中就提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就是最早推出和谐观的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在二字。即阴阳和谐,科学人文和谐,和而不同。即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道器合一,性命合一,情理合一,体用合一。中华文化的框架应包括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朝实学、民国新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先秦,在三玄四书五经,先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库。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向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这是对于我们一个人生存和成长的标准。在文化中我们可以寻找到自身的一种和谐与平衡。正如陈教授《论教育》中所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

文化是我们永远的追求,因为它能塑造一个人的品质。古语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什么意思呢?难道它也能够美容,是的,这就是文化给予我们的一种内涵,给予人的一种思想。如《白鹿洞书院学规》中“专心立品,潜心读书,澄心烛理,虚心求益,实心任事,平心论人,公心共学”就深 刻地阐述了向学处世的心态。如果我们能够做到真正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文化所赋予一个人的品格,那么你也能够称得上真正的君子。当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总会把他的文化素养考虑进去从而来看一个人的修养,来看一个人的素质,一个人的品行。如果我们是在一种文化滋润下,自然你的内心就有更多的底气,成就一个完美的自我。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一个地方的根,也是一所高校的立校之本。作家丰子凯说过“人生有三层楼,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文化就包括了两层,而且是最高的境界。但是文化是一个复合体,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既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去阅览传统文化经典,增加自己的人文底气。特别是在“热爱学校、尊敬师长、关爱同学、潜心读书”校风建设下,我们应该珍惜大学的宝贵时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吸取文化知识的精华,真正地做一个有文化的大学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