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讲座预告 | 讲坛聚焦 | 精品回眸 | 文件通知 | 专家资料 | 回音壁 
 
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教授做客我校第93期濂溪讲坛 畅谈“孔子与当代中国”
2011-10-21  
10月18日下午,我校文友楼三楼报告厅挤满了前来听讲座的老师和学生。下午15时,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教授如约而至做客我校第93期濂溪讲坛,为我校师生讲评“孔子与当代中国”。校党委书记陈绵水,校长甘筱青,副校长吴桃娥、王万山到场聆听了讲座。讲座由校长甘筱青主持。

  走上讲坛,陈来教授就向大家坦承他跨进校园的心理感受。他说,来到九江学院只有很短的时间,但是却有两个大的惊喜:第一是我们讲坛的名字叫濂溪,正好与自己早年所学的专业宋明理学的始祖周敦颐相关联,很亲切;第二是这次选择的讲座题目与甘校长领导的团队完成的《<论语>的公理化诠释》研究成果相贴近,很开心。

  讲座一开始,他就充分展示了国学大师学术的深厚功力和广阔视野,为我们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地描述了中国文化古往今来的大轮廓、大脉络。他说,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像中国人那样对自己的文化传统给以全面、深入批判,在世界历史上是令人瞩目的。不管人们喜欢或不喜欢孔子和儒家,事实是,在中国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儒家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占据了突出的地位,在中国文化的形成上起了主要的作用。而跨入新的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中国在政治、经济上世界地位的提高,要求对孔子和儒家思想文化重新认识的呼声也不断出现。

  接着,陈教授以与“孔子与当代中国”问题有关的三种思想史的解释方式为话题,开始了他对“孔子与当代中国”论题的解读。一、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还孔子的真相,置孔子于历史。这是四十年前,约瑟夫·列文森在其名著《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提出的著名论断。那么,什么是“置孔子于历史”?列文森的这部书中有一部分,名为“走入历史”,这意味着,在他看来,儒家思想文化在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的中国,已经丧失了任何现实的存在和作用,成为“过去”,而走进了历史。简言之,保护孔子并不是要复兴儒学,而是把他作为博物馆的历史收藏物,其目的也就是要把他从现实的文化中驱逐出去。二、儒学并没有完全走入历史,因为它已化为民族的性格。1980年李泽厚发表了他在七十年代末写的《孔子再评价》,在这本书中,他把孔子和儒家思想把握为“一个对中国民族影响很大的文化心理结构”,以此作为解释孔子的一条途径。在这个解释下,孔子根本没有“走入历史”,而是始终作用于历史和现实之中。在这个意义上,孔子和儒家思想当然不是博物馆的收藏品,而是在当代现实生活中,在大众、知识分子、政治家内心存活着的、作用着的东西。必须承认,儒家对中国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影响是中国的现实,是所有研究当代中国的社会科学学者必须面对和认真对待的基本国情。 三、思想史不是博物馆,而是图书馆。这是本杰明·史华慈曾针对列文森的博物馆比喻,而提出的图书馆新比喻。也就是说,思想史上“过去”的东西,同时也在我们的“现实”之中。“过去”乃是规定着现在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东西。这个“我们”可以是个人、族群、国家。在这个意义上,图书馆的比喻就远不够了。过去的传统把前代的创获传给我们,每一世代的文化成就都是人类精神对全部以往遗产的接受和转化,因此传统是每一时代精神活动的前提。列奥施特劳斯同样强调,古代伟大的哲学家的学说,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甚至断言,古代思想家的智慧,要比现代智慧更为优越。四、注意文化传统上存在着“社会科学对于传统的无视”。这是爱德华·席尔斯的经典著作《论传统》中提到的观点,他认为当代社会科学受启蒙运动的观念影响,接受了怀疑传统的态度和不能容纳传统的“社会”观念。他以为,社会科学坚持“现实现地”的研究,而忽视时间的“历史向度”。 据席尔斯分析,社会科学对传统的忽视有各式各样的原因,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科学家接受了进步主义的观点,于是厌恶传统,把传统视为落后甚至反动,他们认为现代社会正走在一条无传统的道路上,“利害关系”和“权力”将支配人的行为。席尔斯的批评有的放矢,直指经济学、政治学的学科习惯和“理性经济人假设”等新的社会科学教条。五、21世纪以来,传统文化普及日益发展,民众对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的热情持续增长。据国际儒联的一份报告,全国各地幼儿园、中小学开展的以诵读蒙学与四书为主要内容的普及活动方兴未艾,估计有一千万少年儿童参加,在这一千万人背后,至少还有两千万家长和老师。这些活动主要是民间的力量分散、自发地组织开展的。这些传统文化普及活动,以养成社会价值观和传统美德为中心,着眼于道德建设和人格成长,追求积极的人生,受到了社会的积极的关注。所有这些,无疑都反映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所谓“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全民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增强。另一方面,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所体现出的人们精神的迫切需求,根源于旧意识形态在人们心灵的隐退所造成的巨大虚空,这种空间要求得到弥补,特别是民族精神与伦理道德的重建,成为社会公众的强烈需求。 六、儒家的社会实践,面对当今世界、当今社会的现实处境,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态度。儒学不是鼓吹革命的意识形态,儒学也不是启动改革的精神动源,因此儒学在二十世纪的被冷落,是理所必然的。与相对短时段的革命和改革而言,儒学正是探求“治国安邦”“长治久安”的思想体系。21世纪中国的政治理念和口号,以自强不息、以民为本、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为核心,无一不是从中国文明来宣示中国性,来解释中国政策的文化背景,来呈现中国的未来方向,走向“再中国化”。

  报告中,陈教授用较长的时间与我校师生进行了热情的互动,对师生们提出的问题作了精彩的回答。

  甘校长作了总结。他说,陈教授的讲座具有历史眼光,更具有世界眼光,是大开大合。陈教授告诫我们要敬畏传统,应自觉的吸取中国主流文化的价值来应对国内外的各种挑战。我们要以理性的态度,开放的心理适应中国古代文化的更好发展。

  讲座结束后,在甘校长的陪同下,陈来教授参观了校园新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