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讲座预告 | 讲坛聚焦 | 精品回眸 | 文件通知 | 专家资料 | 回音壁 
 
清华大学吴彤教授在我校浔东校区作第二场学术报告
2011-10-16  
10月15日晚,清华大学吴彤教授不顾连日来的工作劳累,在我校浔东校区作第二场学术报告,纵论自然与文化的纠缠。讲座由陶春元副校长主持。党委宣传部、浔东管委会、基础医学院的相关领导及近千名师生聆听了报告。

  吴教授此次讲座的主题有两个:一是介绍和讨论中国古代山水诗、田园诗、农事诗以及炼丹诗和传统中国绘画;二是通过中国古代文人的诗词绘画与炼丹活动来观照其所投射出的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由此反观中国现代生活的状况,为我们开启一扇理解自然与文化关系的窗口。

  “为什么要研究诗词、绘画和炼丹?”可能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伴随着科学和工业文明对全世界的支配越来越强大,我们也越来越生活在一个没有天然自然的人化世界里。而对于我们中国古代的文人来说,对自然的了解是一门必修课。所以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涉及大量的植物、山川和河流。据美国夏威夷大学农艺及土壤学博士潘富俊所论,《诗经》中305篇有135篇提及植物; 而《楚辞》中提及的植物有100种;《唐诗》中,仅[清]蘅塘退士所选编的《唐诗三百首》选诗词310首中就有118首出现植物,植物种类达68种之多。 至于山川、河流,许多诗词名称本身就是以名山大川为名的,如杜甫的《望岳》,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曹操的《观沧海》等一大批经典诗作。对自然的理解不仅造就了一大批有人文关怀的智者,更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我国“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基础。珍惜自然、关爱自然不就是现今我们要提倡的吗?

  中国的诗画是可以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得到生命的拓展的,所以我们看古人的画作时是在“读画”,而西洋画作却无法如此看待。在“读”的过程中我们能看到岁月的印痕与时空的流转,从而获得生命的感悟与震撼。

  在互动环节中,吴教授以自己的人生经历谆谆告诫我们广大师生,不要让自己在上了大学仍然变成“专门化”的机器,变为“专业化”的奴隶,成为“裂脑”人,成为单面人。而应当让自己丰富起来,文科专业的学生在学好本职专业时还应涉猎理科的原理,以理性的思考赢得生活的喝彩;理科专业的学生在探寻科学的思维空隙,应当浏览文学的著作,获得心灵的审美。这样不仅会让自身得到全面的提升,更能增加自己生命的厚度,拓展生命的宽度。对一样事情一点都不了解就采取鄙夷的态度去排斥它,这不仅不能表明你的立场坚定,而是更凸显了你的无知与浅薄。

  讲座结束,吴彤教授向我们九江学院赠送了他收藏的明代画家唐伯虎《溪山渔隐图卷》经折装彩印高仿画册,表达了对九江学院殷切的希望。同时他也希望有更多有志青年报考他的研究生。

  最后,陶春元副校长对吴教授的讲座作了总结,他说:吴教授的讲座语言平实,但是感情充溢,能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从吴教授的两次讲座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具有深刻人文情怀的大师对我国古代文化、大自然强烈而深厚的爱,也看到了一位学者文化解读上的科学性思维和反思性思维。吴教授的这种精神也是我们每位同学所要学习的精华所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