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讲座预告 | 讲坛聚焦 | 精品回眸 | 文件通知 | 专家资料 | 回音壁 
 
中国工程院盖钧镒院士作客我校第79期濂溪讲坛畅谈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2010-11-21  

  11月21日上午,学校在浔东校区大礼堂隆重举行第79期濂溪讲坛。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作物遗传育种学家盖钧镒教授应邀出席,为全校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在科技创新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报告。校党委书记陈绵水,校长甘筱青,副校长李炎生出席报告会。党院办、宣传部、科研处、浔东管委会、生命科学学院负责人及在浔东校区的各二级学院师生代表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李炎生副校长主持。

  讲座中,盖院士首先以唐代思想家韩愈的名篇《师说》为引,“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他解释到,所传之道,乃是人类社会和自然发展的真理;所受之业,乃是赖以服务社会的技能;所解之惑,乃是我们处世、处事的决断能力。当代大学生的竞争力是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表现,包括思考能力、实践能力、道德规范和行为毅力。要想成为一个真正具有综合素质高、核心竞争力强的人,当代大学生理应从“求道、重业、解惑”三个方面,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在未来的就业和社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盖院士指出,从事科研活动中要注意常总结,总结方能出新知,同时,要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在日常的钻研过程中能沉住气,切忌浮躁,潜心研究。盖院士还指出实践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进行基础性研究时。他指出,现在有些从事基础研究的学者,重视理论研究,而忽视了实践研究的重要性,越是基础的东西,越离不开现实的实践。

  盖院士谈到,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应当是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个方面相互交融、作用的结合,这其中,高等教育承担了 “传道、受业、解惑”的重要环节。它包括从学士到博士后一系列的教育,良好的学科梯队与学科建设,以及科技创新平台与氛围的营造等。他说,科技创新是培养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阵地,是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当代高等教育应当倡导求道、重业、解惑的精神,大力营造科技创新的环境和氛围。他引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周光召教授的话,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石。创新即等于知识的提取加上经济或社会收益”。具体到九江学院而言,科技创新不仅是国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建设新型大学的重要目标,更是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和提高我校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需要。

  盖院士指出,学校应当在科技创新中培养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展学科,组织教学研究人员和各层次学生建立科技创新的平台。通过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实现科技创新。在这个重要环节中,学生既是培养的对象,又是科技创新、发展学科的助力与动力。他鼓励大学生积极的参与实践,反复思考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参与科技创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了解与熟悉的过程,更是“求道、重业、解惑”的探索过程。他建议高年级本科生充分参与、介入到研究和创新中去,以求能够在科技创新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充分了解发现(基础研究)、发明(应用基础性研究)、创造(应用性研究)这三个层面的科技创新。此外,盖院士指出,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不仅能培养和锻炼专业知识,更有利于树立高尚的学术风气与科学道德的培养,真正了解科学的严谨性和科研需要的探求与毅力精神。盖院士鼓励在场的大学生要心存志高远的同时,也要踏实的学习,踏实的研究,踏实的做人,并注重自身创新品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他指出,科技创新是建设新型大学的重要目标,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基石;对于高校来说,科技创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是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应当在科技创新中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盖院士鼓励广大师生在探索科学基础性研究的同时,培养宏观意识,站在国家层面,瞄准国际前沿,满足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最后,盖院士表示,无论学问、设计、实验,都应认真对待,无论处世、待人、待物,都应友善以对,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求道、重业、解惑”的有用人才。他以“学而知不足,思而得远虑;勤奋以求进,执着以探新”作结尾,殷切鼓励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在科技创新中培养能力和素质,而且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能力和素质,从而真正意义上的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今年已七十四岁高龄的盖院士,谈吐谦和、儒雅,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家风范。时间过的很快,近两个小时就这样的结束了。当盖院士结束他本次讲座的最后一句话时,在场的听众都自发的起立,并报以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再次感谢盖院士的讲座。在场的一位学生对记者说,盖院士讲座深入浅出、鞭辟入里,让她收获很大,她希望学校能多举办类似的讲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这些名家名师。

  李炎生副校长在总结讲话中,代表师生对盖院士的精彩报告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我们一日三餐离不开大米、食用油、大豆(豆制品),在这三种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产品面前,站着三位科学巨人,他们都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都关注厚爱九江学院,都与九江学院结缘。第一位科学巨人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2004年10月受聘为九江学院的兼职教授。第二位科学巨人是中国杂交油菜之父,华中农业大学付廷栋教授,他2006年9月18日作客我校第13期濂溪讲坛,给我们做了《油菜的遗传改良与生物柴油》的学术报告。第三位科学巨人,就是,国家大豆改良中心首席科学家盖钧镒院士。

  盖院士用自己50多年科研与教学的积累,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科技创新课,使我们终身受益。他的演讲给了我们两点启迪:一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新知识教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二是倡导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的理性方法,遵循科技规律,在准备、实验、机遇、假设、想象力、直觉、推理的科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盖院士的演讲旁征博引,内容翔实、严谨精深、富有哲理,立意高远,他睿智的思维,理性的探究,丰厚的学识,宽广的视野,特别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展现了一位科学大师深厚的人文素养。让我们怀着感激之情,向我国植物遗传育种、国家大豆首席科学家致以崇高的敬意!

  盖钧镒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党员,江苏省无锡市人。1936年6月出生。1957年7月南京农学院农学系本科毕业,1968年7月南京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毕业,1980年1月至1982年8月和1988年10月至1989年3月先后在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和北卡罗林纳州立大学任客座助教授和访问教授。1957年毕业留校工作后,历任南京农学院助教、讲师、教授,曾任研究院副院长、副校长、校长等职务。全国第八届人大代表。现为农业部国家大豆中心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江苏省遗传学会理事长、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大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并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作物学报》等期刊编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四届召集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