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讲座预告 | 讲坛聚焦 | 精品回眸 | 文件通知 | 专家资料 | 回音壁 
 
陈怡教授精彩演讲“做一个有文化的中国大学生”
2009-04-03  

  4月2日晚上,著名高等教育研究专家、素质教育研究专家陈怡教授做客第56期濂溪讲坛,畅谈如何“做一个有文化的中国大学生”。此次活动既是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校风、学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提升同学们文化素质的一次专题辅导讲座。陈教授详细阐述了“文化”的意义和功能,并选讲了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原典,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魅力,给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精神的盛宴。校党委副书记熊才水主持了报告会,800多名学生听取了讲座。

  陈怡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中国大学教学》杂志主编,全国高校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高教司全国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副秘书长,全国高校教学研究中心大学文化研究室主任,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顾问专家,出版了《《老子》《论语》今读》等专著,常年奔走于国内高校,宣传我国的传统文化,宣传经典的人生哲学。陈教授从自身学习成长的经历讲起,勉励大学生要多读中国经典名著,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他的讲座围绕“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中华文化”和“什么是大学文化”三方面进行。

  陈教授通过对“四书五经”等经典的分析,向大家阐释了文化的定义,他说,文化即是用人文去化成天下,一个有精神的人才能说是文化人,一个没有自己独立文化的民族只能算是种族。谈到文化的作用,陈教授说,不同于政治治国、经济兴国,文化是“立”国,是一个国家强大之本。而对于人的个体生命来说,文化能“安身立命”,让人类不随身体的消亡而消亡,让人类的精神获得永恒的生命。陈教授总结道,文化的精髓是思想、是理念、是精神。

  陈教授指出,中华文化是以“儒、道、佛”为主要成分的多元文化。中华文化的特点在“和”、“合”二字。“和”即阴阳和谐,科学人文和谐,和而不同。“合”即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道器合一,性命合一,情理合一,体用合一。中华文化的框架应包括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朝实学、民国新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先秦,在“三玄”、“四书”和“五经”,先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库。陈教授建议大家多读经典,“可从《论语》、《道德经》开始,继续看下去可以读《庄子》、《易经》”,他建议大家不要仅仅将目标锁定在考试上,要有追求高深学问的志向,要努力具备独立的人格与精神。

  谈到“大学文化”,陈教授说,大学文化是以学术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是高品位的文化,是科学和人文和谐共存的文化,是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为第一目标的文化。学校的任务是育人而非制器。他引用爱因斯坦在1945年的一篇文章《论教育》中所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来诠释大学文化的意义和真谛。

  陈怡教授还为我校濂溪讲坛题词:培养有文化的中国大学生,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

  党委副书记熊才水在总结时指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陈怡教授的报告精彩透彻,对中国文化如数家珍,可见他深厚的文化学术功底。此次讲座应当成为我院学生阅读经典、立志求学的起点,对学生们文化与精神的探索之路也有巨大的启发。希望同学们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认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知识,真正成人成才。

关闭窗口